010-678-55601

联系方式

地址:总院:北京大兴亦庄开发区景园北街2号中骐美东产业园A座207 厦门分院: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嘉禾路21号新景中心A栋2202 新疆分院: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光明路59号时代 广场A座三十一层31A-0799
电话:

职业教育
首页 > 新闻资讯 > 职业教育 >

新区全面塑造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发布时间:2022-07-28    阅读次数:

近年来,西海岸新区以部署建设山东省职教改革创新先行区为契机,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深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能级显著提升: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区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获评山东省首批高水平建设学校,中德应用技术学校获评山东省首批专业特色化建设学校,青岛中德智能制造技师学院按下“启动键”,新区入选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区……使命在肩,新区职业教育勇当创新先锋,全面塑造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全力服务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引领区建设。

统筹规划布局
服务发展大局


目前,新区正奋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引领区。在职业教育领域,新区部署建设山东省职教改革创新先行区,推进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这既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主动作为,也是新区强化职教使命担当的具体行动。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学校的重要功能。职业教育培养的产业人才,如何服务本地产业发展?新区提出,深化“产、教、研、学”一体化融合发展,将目标瞄准全区乃至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以各功能区产业需求为导向,合理规划职业学校布局。


  如对接青岛自贸片区,投资5.25亿元迁建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应用技术学校,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投资3.8亿元,建成启用青岛西海岸新区音乐学校,助力“音乐之岛”名片建设;对接灵山湾文化区,规划迁建青岛西海岸新区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我们根据各功能区承担的主要发展职能和重点建设项目,聚焦产业升级需求,实施专业培优纳新行动。”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这一思路,新区职业教育做强做优机电、数控、计算机等传统优势专业,加快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专业建设,校企共建芯屏现代产业学院,服务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填补了省内空白。此外,新区还根据农业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设置涉农涉乡专业,满足新农村建设需求。


  截至目前,新区职业教育共设置13大类52个专业,创建山东省品牌专业5个、省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个、全省首批特色化专业5个、青岛市级骨干专业11个,形成了学校布局合理、专业错位发展、区域经济全覆盖、人才培养全链条的职业教育新版图。


聚焦产业发展
精准培养人才


投入1200万元,建设智能制造公共体验中心,培育培训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人才;投入2980万元,建设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培育培训新兴产业紧缺型技能人才……在新区,无论缺什么样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都能“量身定做”、精准补位。


  与此同时,新区推进与落户新区的头部企业合作,共建京东方产业学院、莱茵科斯特智能制造工匠学院、海尔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上汽通用汽车产业学院等,由学院、企业及第三方共同组成管理团队,开展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确保从学生到企业职工无缝衔接。


  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新区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一大批能工巧匠,成为服务新区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


  日前,在青岛中德智能制造技师学院工地现场,机器轰鸣,车辆穿梭,工人们紧锣密鼓进行场地平整,为全面开工抢抓工期。根据计划,该项目将于10月份开建。2021年12月10日,依托新区中德应用技术学校建设的青岛中德智能制造技师学院成功获批,开启了新区职业教育、技工教育融合发展的新篇章。学院办学方向是突出服务新区“芯屏产业”,创新打造集成电路特色职业教育样板,以培养技师(预备技师)和高级技工为主,设置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等8大专业,预计每年可为新区输送2000名高级工、预备技师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青岛中德智能制造技师学院计划2024年8月交付使用,而技师培养已提前踏上日程。2022年秋季,学院将首批招生480人。“过渡期采用合作办学形式,使用青岛科技大学中德校区的部分教室。目前招生工作仍在进行,报名超出预期。”新区中德应用技术学校能力中心主任丁培深说。


突出国际合作
拓宽成才之路


一直以来,新区职业教育都坚持国际合作、构建融合开放体系。在新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基地不断落地,山东省与德国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研究中心落户新区,德国专家青岛流动工作站、汉斯·赛德尔基金会青岛职教师资培训中心等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相继实施,新区还选派28名教师赴德国培训,21位德国专家来新区教学,280名学生取得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国际化的成才渠道无疑将给新区的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空间。


  此外,近年来新区多渠道搭建特色鲜明的人才成长桥梁,让中职生成长为应用型本科生、研究生的道路更加顺畅。强化大赛直通,推进“以赛促学,训赛融通”技能教学模式,高标准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大赛等。近年来,新区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夺得77枚金牌,稳居全国同类区(市)之首。强化学段贯通,联合16所高等院校开展“三二连读”、五年一贯制、中职本科“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联合办学,联合办学专业总数达29个,构建起“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纵向衔接的一体化培养体系。强化普职融通,主动适应职教高考新变化,开设综合高中实验班,统筹整合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教研资源,实现普、职课程体系优势互补,职教高考成绩连年提升。2021年,全区有844人参加职教高考,本科达线率达65%。


  职业教育,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新区将坚持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