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在技术进步引领下,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2020年,农业农村部、中央网信办正式发布《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对新时期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作出明确部署,描绘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新蓝图。
在总体目标上,《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到2025年,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有力支撑数字乡村战略实施;农业农村数据采集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建成“一个网络”“一个体系”“一个平台”,即天空地一体化观测网络、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和农业农村云平台;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融合,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管理服务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农业数字经济比重大幅提升,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在具体指标上,提出了三个关键性指标,即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比重由2018年的7.3%提升至2025年的15%,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总交易额比重由2018年的9.8%提升至2025年的15%,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由2018年的38.4%大幅提升至2025年的70%。
应农业数字化转型人才发展需要,2022年6月1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等18个新职业。经公示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这些新职业将被纳入新版职业分类大典。“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岗位得到官方认证。
农业数字化技术员指从事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数字化技术应用、推广和服务活动的人员。主要工作任务包括:
1.收集农业生产案例,分析数字化需求,提供农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素材和数据;2.组织实施农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3.编写农业数字化生产或服务的技术资料,推广农业数字化生产和服务;4.讲解、示范数字化农业生产机具、设施及软件的操作、维护、保养方法;5.指导农业生产经营的数字化,为生产安排、产品销售、质量控制等问题解决的数字化提供咨询;6.指导农业生产规范的数字化,为农产品品质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农业职业安全等问题解决的数字化提供咨询;7.指导数字乡村建设,为有关部门采集数据提供组织指导服务。
在今天的农村大地上,干农业不简单等同于干农活。即便是种地,现代数字农业技术也已贯穿农作物耕、种、管、收的各项环节中,大数据的“翅膀”让农作物长势和收成可预知预判,下一位农业科学大师很有可能就是从一名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做起的。
天天学农《农作物营养师》课程老师——陈鑫,就是奔走在云南田间地头的一位“医生”,也是众多农业数字化技术员之一。
从新疆石河子大学毕业后,陈鑫回到云南老家从事农业相关工作,他做过农业技术推广员、葡萄基地负责人、农资店运营等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很多因种植技术不科学而导致减产减收的现象。在2018年,甚至有农户因不相信数据导致了整个葡萄园的灭产。从那之后,陈鑫下定决心要推广农业数字化技术。
多的时候,陈鑫每天会走访几十家农业基地,进行观察作物长势、记录农情数据、使用农化服务工具箱进行土壤、作物、灌溉水检测等工作。
2020年开始,陈鑫将土壤、水、植物及环境数字化检测技术与农业生产实践深度融合,为云南葡萄种植户提供数字化的技术服务,帮助葡萄种植户实现从经验种植决策到依靠数据种植决策的转变,切实帮助种植户实现了增产增收。
数字农业包括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四个维度,包含完整的数据采集、分类、应用、挖掘体系,服务于农业的全过程。
在数字化时代,农业数字化技术员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人才。有了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的培训、指导、咨询及带操作服务,农业信息化、智慧农业系统等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一线的落地有了根基,农业数字化技术员让数据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新农资、新生产力。
产业数字化转型是个万亿级别的市场,但在人才供应上,我国数字人才资源远远不足,农业领域尤甚。
目前,数字职业从业者已成为行业企业重点培养的对象,央视栏目《朝闻天下》曾报道,要聚焦“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加快农业数字化人才培养。
为顺应时代人才发展需要,天天学农联合华南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所打造了一门《农作物营养师》课程,内含作物生长、植物营养学、土壤学、肥料学与水肥一体化等系统性农作物营养知识,告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低效管理,聚焦一线农作物种植面临的最直接的难题,教您怎样成为一名专业的“农作物医生”,全面科学培养健康优质高产的农作物。
这门课是由华南农业大学张承林教授主讲,张承林教授本科198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硕士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博士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园艺系,在高校从事农业教学几十年的时间。
1998-1999年,张承林教授曾赴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园艺系做访问学者,回国后即致力于水肥管理技术推广,他是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灌溉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班的主讲老师,至今已在全国各地举办培训班300多场次,培训技术人员及种植户2万多人,建立技术示范点40多个,涉及荔枝、香蕉、柑桔、葡萄、马铃薯、玉米、番茄、西瓜、水稻、玉米等几十种作物。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的一项新型技术,它将农作物施肥与灌溉结合,利用管道系统供水、供肥,水肥耦合,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和水肥需求不同,在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合理设计水肥需求比例,达到科学精准种植的目的。
减肥增效是国策也是方向,但在具体推广中农户习惯较难改变,同时作物的丰收涉及“光、温、水、肥、种、管”等因素,肥料是提质降本增效的前提,是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让农民科学田管、精准施肥,真正节省成本、增产增收,从而实现水肥一体化的智能化、信息化。
张承林也是CCA(中国作物营养经理)培训班的主讲老师,2020年至今已在全国各地举办培训班10多场次,培训作物营养经理600多名,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农资企业、种植企业等。上文央视新闻报道的“田间医生”——陈鑫,就是出师于张承林教授的中国作物营养经理培训班。而此前线下的中国作物营养经理培训班,现已扩充成为了与天天学农合作的《农作物营养师》线上课程。降低门槛,不再有人数以及场地限制,学员足不出户就能学到原来小圈子的“高精尖”农作物培养技术。
《农作物营养师》课程综合了张承林教授在作物营养学、土壤学、肥料学的几十年的技术研究成果,以精准种植为核心理念,以提高农业种植效率,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增产增收为目标,内含大量生动形象的实践案例讲解,即使是小学学历的农民都能听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