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国际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差异主要来自知识水平的差异。目前,我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达443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教育发展无疑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技能人才规模基础。
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于9月中旬至11月下旬在15个国家分散举办,比赛项目共62个,这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其竞技水平代表了当今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目前,中国队在已完赛的27个项目中,获得15枚金牌,其中新增的光电技术和可再生能源两个项目中,中国队均斩获金牌,而此次参赛选手均来自职业院校。中国队收获这样的成绩既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成果,又是我们“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的新起点。
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Kenneth J. Arrow)1962年在著名的《干中学的经济含义》中提出人才形成的“干中学效应”(即学习效应),指人们在参于生产与提供服务的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再将这些经验通过实践检验而获得知识,有助于知识总量的增加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现代设计鼻祖包豪斯认为,“干中学”提倡的就是实践精神。有研究发现,人生中90%的学习是在工作中完成的。人力资本理论也强调结合实践进行学习、创新,其对于人力资本的贡献远远大于单纯的学院式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需要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以劳增技、以劳创新,拓展劳动教育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应用。
一是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搭建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干中学”知识生产的人才培养通道。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生产实践活动,促进劳动教育学校阵地与社会实践基地、家庭社区阵地的衔接互动,使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与生产劳动中发挥聪明才智,打破了传统学习中机械的学习状态,强调学生在探索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扩大理论学习的成果。
二是深化劳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的“旋转门”机制。一方面充分利用在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教学安排,使在校学生有机会进入专业技术应用场景,在专业劳动实践活动中深化职业规划意识。另一方面,各行各业劳动模范和专业技术人才在不同阶段均再次回到教育系统,将实践中的科学技术、经验再次与理论结合,通过学习再次提升技术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
三是增加关于数字劳动的教育,提升技能人才“数字素养”水平。构建数字劳动素养框架,为开设数字技能课程、规范数字技能培训的内容体系建立标准。制定数字技能水平资格体系,包括以连续、阶梯方式获得相关行业就业资格。重视数字劳动对传统劳动的分化和整合,在各类技能人才培养中全面融合数字素养,优化技能人才的技能结构,满足任务变化型技术进步创造新劳动形态、新岗位和新职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