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78-55601

联系方式

地址:总院:北京大兴亦庄开发区景园北街2号中骐美东产业园A座207 厦门分院: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嘉禾路21号新景中心A栋2202 新疆分院: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光明路59号时代 广场A座三十一层31A-0799
电话:

技能人才
首页 > 新闻资讯 > 技能人才 >

重庆沙坪坝区:持续提升人才集聚能级

发布时间:2022-11-30    阅读次数:

持续提升人才集聚能级

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大任务。作为科教文卫大区,沙坪坝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认真落实市委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的部署,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让沙坪坝不仅能育人,更能留人、养人、成就人。

敬贤重士,真心爱才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要坚持在思想上重视人才、服务上贴近人才、感情上打动人才,提升人才幸福感、归属感。

要深度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成立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区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重要相关部门和领域设立人才工作办公室,形成“一杆子”捅到底的人才工作新局面。持续举办“弘扬爱国奋斗、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引导和激励广大人才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等攻坚任务中奋发有为、担当作为。
要深度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深化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开通“人才直通车”,区领导分层分类、直连直通各领域高层次人才,定期走访慰问,增强情感认同,解决实际困难。建立“专员+联络员”队伍,开发“沙磁英才”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手段提升精准化、便利化服务水平,全覆盖协调解决人才子女入学等共性诉求。
要深度营造敬才浓厚氛围。编制“沙磁人才”宣传画册,开设“沙磁人才”专栏,深入挖掘各行业优秀人才典型,讲好人才故事。积极提炼总结人才工作新成果、新经验,在主流媒体广泛宣传。加大优秀人才选树宣传,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良好环境。

助力发展,悉心育才

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要紧扣地区需要,突出特色优势,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多维培养体系,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要锚定发展定位育才。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为抓手,聚焦智能产业、生物医药、绿色低碳、创意设计等重点产业,实施“沙磁菁英”行动计划,统筹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
要紧盯优势领域育才。聚焦教育、医疗、文化领域资源禀赋优势,实施“沙磁名家·名师(名教练)·名医”专项,每年选拔在学术、艺术、医术等领域领军人才,在作品创作、项目攻关、工作室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鼓励“师带徒”“老带新”培养后备人才。
要融合校地资源育才。充分发挥高校和职业院校聚集优势,紧扣城市提升、产业提质和服务提效,深化校地企、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推动急需紧缺人才“订单式”培养,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突出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青年人才。

拓展渠道,倾心引才

做好人才工作,既要重视自主培养,也要拓宽引才渠道,广开进贤之路,千方百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要聚焦需求靶向引才。围绕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重要专项、重点项目开展人才需求分析,实施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实用人才、青年人才“十百千万”引聚工程,建立“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联动机制,积极争取大科学装置等引领性项目落地,吸引一批战略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要特色活动联动引才。建立校地企联动引才机制,创办“潮涌嘉陵汇沙磁·风动歌乐聚英才”“沙磁杯”创新创业大赛等引才主题活动,联合区域高校院所、重点企事业单位组团赴一线城市、一流高校招贤纳士。办好“沙磁校友会”,举办“校友经济高峰论坛”,打好“校友牌”,吸引沙区学子回归创新创业。

要优化政策激励引才。围绕当前急需和长远所需,在人力资源集聚的省、市布局人才联络站,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引荐人才,制定“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引育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对“塔尖”人才“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对“塔基”人才“精准精细”“周全周到”,努力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和青年创业者。

不拘一格,精心用才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是手段,“用”是目的,要积极为人才发展搭建平台,让人才用当其位、用当其长、用当其时。

要持续优化体制机制。建立揭榜挂帅制度,引导和支持各类科技创新人才与重点企业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取得标志性科创成果的给予重点支持。探索实行“积分制”评价体系,打造“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称号荣誉”和“研究成果、税收贡献”并重的综合评价机制,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引导人才干事创业。
要搭建事业发展平台。平台是人才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联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抓手。要高标准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青凤高科园、国际物流园等平台载体,高位嫁接各方优势资源,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壮大创新主体、提质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生态,促进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各类人才作用发挥。
创新人才使用方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柔性用人机制,举办系列学术研讨会、产业对接会,发挥好“周末工程师”“假日专家”“银发专家”作用。打通政府、高校和企业协同联动通道,筛选与产业结合紧密的高校人才到区挂职,让区域人才富集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