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实施以来,建设机制不断明确。在国家层面,通过教育部财政部两部门联合印发系列文件、组建“双高”建设咨询委员会、建立绩效管理监测平台等对“双高计划”顶层设计做出全面部署,中央财政每年用于“双高计划”转移支付达到21亿元。在地方层面,已有24个省份启动了省级“双高计划”,总计投入714亿元支持建设799所高水平高职学校,投入301亿元支持建设2 709个高水平专业群,形成了国家、省两个层级的“双高”建设校。本研究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 312份抽样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国家统计数据和深度访谈、实地考察的数据,初步判断“双高计划”在各地实施的进展与成效。
(一)“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成效显著,“教学链+产业链+人才链”逐渐融合
专业群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有效应对区域产业集群化、链条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职院校加速人才培养提质进程的重要突破口。当前,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已成为各地“双高计划”的重要任务。
如图2所示,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面,各地在“建设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校企共制人才培养与课程标准”“组建教师团队”以及“改革教材教法”等方面,重视程度较高,均值均在3.80以上,进展较明显,均值均在3.45以上,主要体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专业群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2019—2021年,中央财政安排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基金总计771亿元,其中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继续分类分档予以奖补支持。地方层面,各省市也大力加强对“双高”院校的专项奖补支持。例如,江苏省确定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144个(含省高水平高职院校申请“双高计划”的44个专业群)、高水平专业群培育项目11个,省教育厅以“大专项+任务清单”的方式对省属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给予奖补;重庆市确立60个专业群为市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四川省确立50个高水平专业群,福建省确立34个专业群为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将实施省级“双高计划”作为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在资金方面加大对立项建设的单位的支持,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山东省支持41所公办高职院校每校立项建设1个高水平专业群,并根据建设情况分2 000万元、3 000万元两档标准给予专项补助,每个专业群先行拨付600万元,后续资金根据建设绩效考核情况分年度拨付。广西统筹中央和自治区资金3.44亿元,重点建设30个高水平专业群,推动一批高职学校专业建设水平进入全国前列。
专业群建设成效初显现,均值均在3.40以上。具体表现在:高职院校逐渐强化“产业+专业+就业”的融合。各高职院校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出发,立足专业群与区域产业群、职业岗位链的对接与融合,遵循逻辑结构科学、产业支撑有力、教学资源集聚的原则,整合优化专业设置,重构学校专业体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确保专业、课程、资源、育人之间的融合。
(二)“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效果明显,“提升教师素质”逐渐从项目化工程转变为高职内涵建设重点
目前,为加强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建设,教育部通过建设团队、国外研修、全员培训等举措,推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扩大规模、提升素质、优化结构,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如图3所示,在“建立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健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和大师名匠兼职任教”和“培育专业群建设带头人”等改革政策方面,重视程度较高,均值均在3.65以上,进展较明显,均值均在3.30以上。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启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截至目前,教育部共遴选出360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和4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建设单位,以此进一步推进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各省、市、自治区陆续公布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名单。2021年,全国13省推荐第二批国家级职教创新团队397个。
二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继续组织开展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教育部联合科技部实施国家“工匠之师”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重点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并进行本土化改造,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实践操作技能和国际视野格局;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启动实施“十四五”时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有力师资保障。各省积极落实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旨在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素质能力。如河北省已在10所职业院校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培育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江苏省已率先实行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单独评审,开通职业院校教师引进“绿色通道”,大胆将教师的评价管理权限下放到学校,有力推动了全省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
“双师”队伍建设成效较显著,均值均在3.20以上。总体而言,从2021年起,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两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两批次共计38所高职院校的40个教师团队获认定。各地持续坚持将教育与产业统筹谋划、互为支撑,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产业教授培训和“双师型”教师技能提升的全过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选聘与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例如,江苏省从2010年开始每年公布《关于开展产业教授(兼职)选聘工作的通知》,并从2018年开始将产业教授制度范围扩大到高职院校,2020年公布省内高职院校类产业教授154名,建立了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培训“双师型”教师机制,规定了学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在校企合作中合法取得的兼职报酬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单位工资总额基数;河南职业教育连续4年实施“兼职教师特聘岗计划”,对每个高等职业学校特聘岗位的补助标准为4万元,缓解了高职院校对产业端优秀师资人才的渴求。
当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已成为“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改革发展任务,“建机制、搭平台、担责任”已成为提升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水平的重要抓手。
如图4所示,在“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等改革政策方面,重视程度较高,均值均在3.65以上,进展较明显,均值均在3.36以上,成效较显著,均值均在3.30以上。具体表现在:
一是创新职业院校与地方产业园区良性互动模式,构建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格局。入选2021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中,高职院校有25个案例被入选,其中“双高院校”共6个案例被入选。2022年3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公布了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485个,全国共有238所高职院校的320个案例入选。其中,“双高院校”共100所,涉及典型案例154个,占比为48%。目前,职业院校与地方产业园区的互动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职业院校“入驻”地方产业园区。例如,江苏省在13个设区市中,有9个市建有职教园区,走出了“院校+产业园区”的江苏模式。另一种是产业园区“搬进”学校。例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创意园、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等进行“三园区+三基地”建设,吸引企业“搬进”校园,纷纷入驻学院的园区和基地,从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二是建立区域职教联盟,促进校企协同发展。目前,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名单中,全国共有150个示范性职教集团入选,其中,有85所“双高”院校作为牵头单位入选。地方层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在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旨在为打造全国一流的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联盟、打造新时代西部职业教育高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发展而努力奋斗。
三是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建设产业学院,培养行业急需人才。例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明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旨在加快工业互联网行业与学校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推动学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创新,发挥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新高地;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与澳门粤澳工商联会携手共建“粤澳产业学院”,旨在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共同发展”共建原则,共同推进校企全面技术合作,实现专业和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共赢”。
(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逐渐提升
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平台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因此,各地重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建设教学资源库与教学平台,进展较快且已小有收获,开启了人才培养与平台建设的新局面。
如图5所示,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1+X制度试点”“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和“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等改革政策方面,重视程度较高,均值均在3.75以上,进展较明显,均值均在3.40及以上,成效均在3.34及以上,具体表现在:
其一,以高端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为支撑,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是从科研社会服务经费来看,2021年科研社会服务经费有较大提升,全国有206所高职院校科研社会服务经费超过1 000万元,比2020年增加28所。科研社会服务经费排名前200名的院校中,“双高”院校107所,占比53.5%。二是从科研项目立项数量来看,2021年,全国共有487所高职院校获得1 111项科研项目立项。其中55所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获科研项目223项,占比20%;113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获科研项目294项,占比26%。三是从专利授权量来看,2020年、2021年两年共获发明专利授权9 436件,超过过去5年的总和。2021年,全国共527所高职院校获发明专利授权5 562件。其中164所“双高院校”共获发明专利授权3 127件,占比56.2%。
其二,以平台建设为依托,创新人才培养机制。2019—2021年,全国共有692所高职院校获得3 606项国家级项目,其中56所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获国家级项目925项,占比为26%;139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获国家级项目1 152项,占比为32%。这些国家级项目包括教学资源库、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等,一定程度反映出“双高”建设以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创新方面取得的发展与成绩。具体而言,截至2022年4月,全国共有311所高职院校的1 945门优质课程入驻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其中“双高”院校有123所,占比为59%。2021年,全国共有463所高职院校获得1 137项国家级教改项目(成果)。其中56所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获项目(成果)279项,占比24%;132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获项目(成果)396项,占比35%。在项目引领下,2021年,“双高”院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占有绝对优势,全国共有603所高职院校在“三大国赛”中获奖,获奖总数1 864项,“双高”院校在“三大国赛”中占有绝对优势,其中共有187所“双高”院校在“三大国赛”中获奖,获奖总数961项,占比51.6%。
其三,以高职扩招为契机,积极探索学生培养新模式。目前,分类招生考试成为高职扩招的主渠道。当前,全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超300万人,超过高职招生总数的60%。2018—2021年,总计扩招413万人,其中有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2022年5月,退役军人事务部、教育部联合召开2022年高职扩招退役军人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指出今年高职扩招退役军人毕业生超过30万。由此可见,高职扩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也有效缓解了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为实现“学得好”,各省市不断探索学生培养新模式。如江西省创新推出“职业院校联合培养专科层次学生试点”工作,遴选省内优质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开展联合培养试点;河北省通过资源整合挖潜等渠道,积极开发适用于不同生源类型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教材;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一汽集团共建具有中国特色学徒制校“红旗工匠”班,一是培养学生尊师敬长、明礼诚信,学会做人,二是通过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三是培养吃苦耐劳、勇于创新,学会做事。
(五)“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成效明显,高职教育功能逐步开发
目前,各高职院校秉持“立足区域、对接产业、适应需求”的办学原则,在服务发展水平上发挥着社会服务功能,使其育人、培训、技术改造等功能得以开发。
如图6所示,在“以应用技术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面向区域经济开展人才培训”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等改革政策方面,重视程度较高,均值均在3.62以上,进展较明显,均值均在3.24以上,成效均在3.24以上,具体表现在:
其一,高职教育对于扩大就业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从就业质量来看,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以及专业对口就业率基本稳定,分别保持在90%左右和70%以上,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有所增长,毕业生就业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从职业技能提升上,高职院校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采取新型学徒制培训。例如,在江苏苏州,截至2021年底,已有200多家企业组织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帮助1万多人提升了职业技能,更好地实现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其二,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持续发力。截至目前,全国共有55所高职院校入选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其中,国家级双高校有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其三,坚持“走出去”,为世界贡献职业教育力量。截至2021年7月,我国共有8个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进入赞比亚国民教育体系,这是国内职业教育教学标准首次进入主权国家国民教育体系,迈出了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职教方案、中国职教智慧的第一步。如今,天津已在亚、非、欧三大洲19个国家建成20个“鲁班工坊”,为当地学生带去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专业标准和教学资源。职业教育的“中国模式”,在海外熠熠生辉。此外,全国共有216所高职院校入选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涉及238个试点专业。其中,“双高院校”共85所,涉及试点专业101个,占比为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