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78-55601

联系方式

地址:总院:北京大兴亦庄开发区景园北街2号中骐美东产业园A座207 厦门分院: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嘉禾路21号新景中心A栋2202 新疆分院: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光明路59号时代 广场A座三十一层31A-0799
电话:

技能人才
首页 > 新闻资讯 > 技能人才 >

人才支撑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突围之路

发布时间:2023-07-21    阅读次数:



人才改革纵深行· 走进革命老区龙岩、三明、南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基础较弱、区位优势不明显

的老区而言,人才工作面临着不少困难。如何突破瓶颈,为老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是老区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最近,《中国人才》杂志记者专程来到老区城市龙岩、三明、南平调研采访,了解他们的实践与探索,期望能够为读者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编者


人才支撑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突围之路

——革命老区龙岩、三明、南平人才工作探索创新专题报道之一


《中国人才》记者 温金海 韩婕


革命老区,党和人民军队的根,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然而,革命老区大多位于多省交界地区,很多仍属于欠发达地区。老区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党中央在牵挂,人民在牵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革命老区考察调研,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2021年1月,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提出,研究支持赣州、三明等城市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2022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对龙岩、三明老区振兴发展作进一步部署。


老区发展靠人才。人才工作如何服务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年春天,油菜花盛开的时节,中国人才杂志调研采访组来到福建龙岩、三明、南平三个老区城市,探寻老区发展的人才密码。


推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这是1929年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四军第二次入闽后,写下的不朽篇章。


龙岩市上杭县,原中央苏区县之一,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正是在这里召开。


刚到上杭我们就听说,上杭入选了“2022年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位列第96位,成为全国97个原中央苏区县中唯一入选县。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上杭还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短短20多年间,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县。


上杭的沧桑巨变,得益于依靠人才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探索出了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独特路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杭依托紫金山矿产资源优势,培育了支柱产业金铜产业。但上杭县委敏锐地意识到,资源总有枯竭时,必须主动谋求产业转型,摆脱资源依赖,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2014年,福建德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杭创立。德尔科技从基础化工领域起步,致力于创建“世界一流电子化学材料制造基地”,迄今已形成独具特色的精细氟化工全产业链布局,产品主要用于半导体芯片、面板、光伏、特高压、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


产业创新需要高素质人才。在龙岩市、上杭县人才工作部门的支持下,德尔科技先后引进以中国核工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内百人团队”“台湾百人团队”“产业领军团队”等十余个高端人才团队,涵盖了技术、运营、管理和市场等专业领域。“了解了这里的产业集群和循环产业园后,我们很满意。加上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成果能转化落地的地方。”2017年,杨瑞甫博士带领团队来到德尔。依靠人才,德尔突破了多个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了多项“独门绝技”,开发出系列“杀手锏”产品,精准解决电子化学品领域以三氟化氯为代表的13个关键“卡脖子”材料,实现进口替代,打破半导体材料国际垄断格局,发展成为国内半导体材料细分领域“独角兽”企业,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立足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以优势产业聚人才,充分发挥德尔科技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产业人才聚集效应。”上杭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老区经济底子薄,振兴发展必须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集中力量培育重点产业。而老区引才聚才也面临诸多现实难题,以人才创新撬动高质量发展,也必须找准突破点,依托重点产业,精准推进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促创新。


近年来,龙岩市以打造闽粤赣边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为目标,加快构建有色金属、机械装备两大主导产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2+4”工业产业体系。


为重点产业提供人才保障,成为龙岩市人才工作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龙岩市出台“才聚龙岩”行动计划意见,实施“紫金山英才”“岩籍优秀青年人才回引”“选优生”“柔性引才”4个重点人才培育专项行动,突出“2+4”工业产业,分领域绘制“人才地图”,梳理全市120家企业人才岗位需求244个、人才需求664人,为人才引育提供精准导航。


“龙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政策、机制也非常灵活,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引才聚才面临的难题。”龙岩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了解,2022年龙岩市新入选省级及以上人才计划348人,省第三批产业领军团队4个,数量居全省第三。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毛泽东《如梦令·元旦》中的宁化县、清流县、归化县,如今隶属于三明市,其中归化就是现在的明溪县。


山清水秀的明溪是“中国红豆杉之乡”,这里大约有原生红豆杉50余万株,其中百年古树数千株,树龄最高的达上千年。从红豆杉分离提纯的紫杉醇,是国际市场上热门的抗癌药物,被认为是人类未来20年间最有效的抗癌药物之一。


明溪县依托药用植物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基地、生产、科研、市场一体化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2021年产业产值达42.2亿元,2022年超百亿元,紫杉烷类、含氟医药等产品已成为行业龙头,国内市场占有率、全球销量均位居前列。


明溪县把促进产业、人才、创新三链融合,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以“人才链”驱动技术研发的“创新链”,合力延伸生物医药“产业链”。为了引导企业增强科技创新的意识,县里设立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补助专项基金,对南方制药、海西联合等7家生物医药企业补助113万元,以减轻企业负担,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全县企业申请获评专利技术624项。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人才,按其个人地方贡献的50%进行退税返还,作为留在明溪工作的奖励,2022年度为20余名人才返还100余万元。此举大大激发了人才的创新活力。


为了集聚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明溪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成抗肿瘤药物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紫杉园和海西联合药业2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作为引进、使用人才的重要平台,累计引进“百人计划”团队4个,省级高层次人才36人,带动生物医药产业项目4个,推动从医药中间体提升至成品药项目2个,增加经济效益过亿元。


迄今,明溪县生物医药企业申请专利已达121项,7家企业入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高端成品药技术难关6项,有效延伸了生物医药产业链。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三明市立足区位特点和产业特色,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文旅康养、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以产业链为核心,找准产业与人才发展的结合点,部署创新链、构建人才链,不断推动“三链”有机融合。


在实施过程中,三明一方面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实施“一企一策”倾斜扶持,运用成果转化补助和科技创业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打造了三钢集团、翔丰华、南方制药等龙头企业,推动一批重大人才科技成果成功在三明落地、转化和产业化。另一方面,瞄准产业发展集聚专家人才,结合“院士专家三明行”活动,每年常态化对接30余名院士专家人才前来开展产业调研指导,建立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实施“一产业一院士一团队”模式,着力推动技术、项目合作,促使产业链向后端延伸,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


以事业平台促进人才集聚


老区靠什么集聚人才?记者在龙岩、三明、南平采访时,都听到了一个鲜明的答案:靠事业。


老区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能够为人才带来独特的事业发展空间,而这正是老区人才错位竞争的优势。近年来,老区城市千方百计挖掘这一优势、放大这一优势,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事业空间,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以产业吸引人才、以人才激发创新、以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循环。


黄金矿产资源是珍贵而稀缺的资源。在黄金生产中,如何充分利用那些低品位、难处理的黄金资源,是一个行业共性难题。攻克这项关键技术,对提高我国黄金资源的利用率、提升我国黄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个难题也吸引着一批科研人才去探索、去攻关、去拼搏。


上杭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很早就开展了这项技术的攻关。2009年,紫金矿业引进了中南大学冶金专业博士衷水平。衷水平在大学本科期间学的就是冶金,硕士、博士还是攻读冶金专业。钻研越深,他对冶金越来越痴迷。虽然当时闽西的交通还很不方便,上杭还是一个偏僻的小县城,但他敏锐地意识到,紫金矿业能够为他提供难得的事业平台,欣然加入紫金。“紫金在行业里的名气确实很大,就像一颗朗朗之星升起。而且当时有很多美谈,说紫金很重视技术、重视人才。”衷水平说。


刚到紫金不久,衷水平就被委以重任,参与到“低品位难处理黄金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中。他利用自己的学识,顺利组建了难处理黄金资源相关的选冶环保和物质组成四大研发实验室、配套分析测试装备以及中试系统,形成了先进的研发和工程化创新平台,为实验室开展科研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014年9月,实验室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成为我国黄金行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长期的科研攻关中,衷水平也不断成长,成为实验室副主任、福州大学紫金地质与矿业学院院长,被评为上杭县首届优秀人才、龙岩市首届优秀引进人才、福建省特级后备人才、福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设立,又为更多的人才提供了事业发展舞台,成为吸引集聚人才的重要平台。迄今,紫金矿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集聚了各类专业人员130人,其中高级职称46人,博士13人、硕士63人,初步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配置齐全的技术研发队伍,成为推动金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人才力量。


与上杭相邻的长汀县,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稀土产业和医疗器械产业,也集聚了一大批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


近年来,龙岩市聚焦高质量发展需求,积极搭建人才干事创业载体,以事业平台促进人才集聚。龙岩抢抓中央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机遇”,做优做强龙岩市科技创业园,策划申报重大人才工程和引智项目12项,其中龙岩高层次人才项目孵化产业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龙岩市厦门科技创新研发中心、“才智龙岩”产业园3个项目列入福建省发改委《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发展规划》。


截至目前,龙岩市科创园累计引进落地高层次人才项目企业25家,其中7家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3家获评“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区域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逐具规模和成效。龙岩还建成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个,居全国革命老区地级市首位;省级专家服务基地12个,是全省最多的地市。


“海斯福公司年轻的管理层基本都是从外地引进的,而非明溪本地人。”在三明市明溪县海斯福化工有限公司采访时,公司负责人不无自豪地说。


海斯福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研发及生产高端含氟精细化学品和电池化学品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了更好地集聚人才,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海斯福投入巨资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氟化工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氟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三个省级技术中心,成立至今投入研发费用3.1亿元,每年开展10—15个重点项目研发,为人才提供事业发展平台。因其对人才与创新的重视,该技术中心已经集聚了科技人员175人,其中中高级工程师30余人,省级高层次人才9人,形成了一支实力较强的科技人才队伍。公司的科研成果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氟硅协会专利一等奖及优秀奖。


为了拓展聚才载体,明溪县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三新”产业建成省级研究中心1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与福建省药监局合作建设三明(明溪)原料药绿色生产基地,还设立县级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心。


据了解,三明市通过对接央企及科研院所,在装备制造、氟新材料、石墨烯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重点发展产业,布局建设了六大科技创新平台及省级科技平台,形成人才科技研发竞争优势。依靠这些平台,三明已集聚管理、研发人员300余人,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近100项,获授权专利120余项,2022年新增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10余项,实现产值11亿元、利税超1亿元。


南平市聚焦主导产业,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建成全国首个骨干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由行业领军人才领衔的13个重点产业科特派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了陈坚、蒋剑春、池天河等一批院士专家团队。2022年,南平市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家级、省级人才平台载体17家,搭建白羽肉鸡行业圣农研究院、氟新材料创新研究院等一批科技人才平台。


人才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传统的认知中,茶叶生产加工只能靠人工。采茶靠手工,制茶凭经验,很难与科技沾边,更难与机械化结缘。这种作坊式的思维方式和生产模式,难以适应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


近年来,很多茶产区茶园面积在扩大,劳动力却在减少。采茶季节如果不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时采摘茶叶,那么茶叶就有可能变为普通的树叶,丧失它应有的价值。可以说,依靠科技提高茶叶生产效率,是茶产业发展的时代课题。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平市考察茶产业发展状况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南平是福建省最早建党、最早举起武装斗争旗帜的地方之一。南平也是我国著名茶区、万里茶道起点,是中国茶类最为齐全的茶产区之一,茶产业一直是南平的特色产业。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多年来,南平市一直在探索依靠人才与科技,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茶叶是否绿色环保,这是人们对茶最关切的问题。从1999年开始,南平就以科技特派员制度指导茶农科学种茶、制茶,不断扩大茶产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在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等专家人才的指导下,南平茶产区建立了一套茶树绿色栽培技术,夏季在茶园套种大豆,冬季套种油菜。油菜开花后就地回田,补给土壤的磷和钾。这样既能抵制杂草生长,减少病虫害,从而避免使用农药,还能改良土壤、提高茶叶品质。


永生茶业有限公司是最早引入科技特派员的企业之一。作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南平综合试验站站长,公司总经理游玉琼一直注重将科技引入茶产业,公司常年与湖南农大、浙江大学、福建农大、福建省农科院及中国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开展产学研协作,建设生态茶园,提升产品品质。


茶叶加工包含采茶、晒青、做青、杀青、揉捻、烘焙等10余道工序,传统的人工制作不仅生产率低下,也不利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游玉琼思考着如何将智能化技术引入茶叶制作。


2016年,游玉琼的儿子方舟从英国华威大学大数据分析专业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与母亲一起制茶。他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茶叶生产标准化,自主研发了电脑程控做青机,让程控代替人为手动控制做青机,提升了茶叶品质的标准化,不仅大大解放了劳动力,也为未来智能化制茶收集原始数据并分析建立制茶技艺模型提供支持。“通过在不同条件下捕捉非遗大师制茶时每个关键临界点的变化数据,比如用力方式、温度湿度等,就能让个性化的制作技艺成为永久的存在,真正实现永生。”方舟介绍。


为了降低茶叶采摘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他们又与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合作,研制“乌龙茶智能采茶机器人”。这种便携式的采茶机器人,一台设备一天可采摘鲜茶叶2000—4000公斤,相当于30—50个采茶工的工作量,与手工采摘相比可提高功效7—10倍以上。这些科研成果,对推动传统农业向机械智能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


依靠科技,重视人才,使永生茶业发展成为福建省知名的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及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如今,这家公司茶园管理的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我们希望传统制茶工艺通过数字化、智能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游玉琼说。


近年来,南平市积极支持茶业龙头企业与厦门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共建技术中心,创建国家级学会创新驱动服务站,国家级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以及省级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专家工作站等人才载体,集聚一批高校院所高精尖人才开展技术攻关,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目前已取得涉茶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专利119项、外观专利418项,推动茶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而在龙岩市,人才创新也取得了一个个可喜成果。近年来,龙岩市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费用(R&D)占GDP比重达到2.1%,居福建省第四位。累计组织200多家企业参加科技创新创业大赛,155家企业在国赛、省赛中获奖,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二。福建德尔科技有限公司获得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最高奖项,为全省唯一获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