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指明路径。
改革举措有实效,喜人数据诉变化。五年来,教育服务贡献能力不断增强,描绘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图景。
——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蜀西湖畔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拥揽“人造太阳”的“科学岛”、拔地而起的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默默诉说着合肥迅速发展的“明码”:科技与教育。
近10年来,每年约7万名职校毕业生选择留肥,职业教育为区域发展提供了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是合肥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密码”。与合肥一样,在天津、宁波等地,职业教育依托产业办专业、专业链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链,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职业教育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如火如荼,高等教育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协调创新发展也蹄疾步稳。
近年来,教育部在全国布局建设了229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加强与行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地方政府深度合作,为产业和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高校全面服务和深度融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力支撑成渝地区、武汉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教育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日益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锚定国家战略推进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团队刻苦攻关,实现了我国海底钻机装备与配套地质钻探技术的突破,使我国海底钻机技术完成了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这是我国高校锚定服务国家战略、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
神舟飞天、北斗组网、港珠澳大桥超级计算机等一系列大国工程、重点领域中,高校提供了关键技术,助力突破多项“卡脖子”问题,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方面作出了贡献。
五年来,高等教育主动将自身发展“小逻辑”服务服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持续增强,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引领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校科技攻关能力不断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果频出,绘就了科技报国、教育担当的壮丽宏图。
——深化科教融合夯实人才自主培养。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都以人才自主培养为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近年来,教育部持续深化科教融合,着力强化基础学科、卓越工程师、技术创新等人才培养,源源不断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
面对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趋势,学科专业目录不断完善,“交叉学科”被列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深入实施,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培养创造型、复合型人才能力不断提升。
2018年至2022年,全国80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输送了大批博士和硕士,持续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新时代号角吹响,新征程使命在肩。在关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大叙事中,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教育人踔厉奋发、勇立潮头。
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望向蓬勃发展的雄安新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奋楫扬帆的长三角,江海交汇、经贸繁荣;鲲鹏展翼的粤港澳大湾区,高铁飞驰,人流不息……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14亿多中国人民阔步行进在通向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上。
康庄大道何以愈行愈远?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以建设教育强国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教育部坚定不移地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
今年,教育部党组把编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作为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谋划的重大战略举措,列为今年工作重中之重的“一号任务”,同时连续召开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并成立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
一系列举措,瞄向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任务要求,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策略、实现路径和政策举措进行系统谋划设计,形成教育强国建设的施工图和时间表,搭建建设教育强国的“四梁八柱”。教育系统锚定教育强国目标,立足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对接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着重发力。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据测算,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
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飞跃背后,也面临着挑战。
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布局调整?
人口结构变化到了一个特定转折点,我们又该如何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人口高质量发展,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如何加快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培养更多的高水平国家战略储备人才,向未来科技制高点迈进?
新时代,赋予教育更多新使命新任务。中国教育发出冲锋号令,向着“教育强国”发力迈进——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
为了充分释放科技活力,教育部启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工程,各高校的改革正大刀阔斧。
科研方向上,众多高校依靠学校优势学科开展原始创新、关键领域技术攻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如围绕新一代飞机、航天工程、雷达等多种国家重大工程型号任务开展技术攻关,并努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新机制上,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各高校奋勇争先。广州大学搭建“2+5”学科与科研创新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攻关行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其威海校区、化工与化学学院等相关方向进行学科交叉,大纵深自然采光技术、超声切割止血刀等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正在迅速推进……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
“双减”政策下,教育部做好科学教育加减法,把科学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从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适应科技革命新趋势的人才。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教育强国浪潮袭来,职业教育生逢其时,大有可为。
强化顶层设计,教育部与地方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鼓励地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本地区产业发展需求,一省一策,形成符合地方实际省情和教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建设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一体两翼”格局。加快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制造业发展新动能铸造坚实的人才基础。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如今,我国每年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输送数以千万计的毕业生进入社会,继续教育为各行各业培训上亿人次。强国路上,他们蓄势待发,必将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