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互联网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情况
(一)工业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
从行业发展规模看,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态势总体向好,经济规模稳步增长。2021年,全球59个工业国家工业互联网经济规模增速与2020年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产业增加值规模持续扩大。2018年至2021年,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由2.79万亿元增加至4.10万亿元,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3.03%增加至3.58%。2021年,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保持强劲增速,名义增速达14.53%。2022年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达到4.45万亿元,整体延续平稳发展态势。
从产业链看,工业互联网产业链主要由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以及工业企业组成,分别处于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上游主要提供传感环境、网络等基础保障,包括传感器、控制器、工业级芯片、智能机床、工业机器人、网络等,代表企业有思科、中兴、华为以及电信等运营商;中游主要为工业互联网提供开发环境、运营环境、软件应用和安全保障等,具体涉及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软件、云计算、数据中台、边缘计算服务等,代表企业有航天云网、浪潮云洲、阿里、腾讯等;下游主要为在工业设备企业中应用的典型工业互联网场景,如新能源设备、智能装备等全面系统性优化场景,代表企业有中车、一汽、三一重工等。
从技术发展方向看,工业互联网由网络、平台、数据、安全四大体系构成。其中,网络是基础,平台是中枢,数据是要素,安全是保障。网络是实现工业全系统、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泛在深度互联的基础,包括网络互联体系、标识解析体系和信息互通体系,支撑形成实时感知、协同交互、智能反馈的生产模式。平台是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向下接入海量设备、自身承载工业知识与微服务、向上支撑工业App开发部署的工业操作系统,是工业要素全面连接和工业资源配置的中心。数据是实现各类资源市场化的重要要素,通过构建工业互联网数据资源管理体系,提供“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强安全”的轻量化应用,能够赋能广大中小企业快速形成自身数字化能力,降低数字化转型门槛。安全涉及设备安全、控制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等五个方面,安全体系建设能有效保障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其应用的可靠运行,降低工业数据被泄露、篡改的风险。
从行业发展特点看,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与运营技术(OperationTechnology,OT)的深度融合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支撑。IT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计算机软件等;OT涵盖机电一体化、生产工艺、检测与监控等。发展工业互联网可以从不同环节切入,例如,从云计算切入、从物联网切入,从生产环节的任意一环或物理信息系统(CPS)的任意一层切入。因此,工业互联网不是OT和IT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二者的深度融合。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有效支撑,IT与OT在工业互联网体系中能够有效配合并深度融合。
从区域布局看,我国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以来,广大市场主体积极探索,工业互联网向各领域加速拓展,已覆盖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制造业大类,涉及30余个重点行业,形成了大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试点示范项目和产业基地。过去三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共遴选出全国范围内258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评选出上海、北京、武汉、深圳4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同时支持长三角三省一市、广东、山东、成渝等地创建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全国30多个省市明确对“工业互联网”给予政策支持,并通过设立专项、建立专班等方式加大投入力度,因地制宜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初步形成系统推进、梯次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十四五”时期,将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发展期。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将在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应用发展、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生态培育等方面持续走深向实,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内网升级进程加快推进,标识解析体系不断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供给质量和应用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进一步实现专业化、定制化和智能化,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切实增强基础设施安全可控水平。工业互联网新模式加速向机械装备、汽车、能源、化工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渗透应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不断深化,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和应用场景。2021年至2025年,预计我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的年均增速可达13.6%。
(二)工业互联网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1.工业互联网行业技能人员从业岗位
工业互联网涉及网络、平台、数据、安全各不同的技术方向对人才岗位能力的需求侧重也各有不同。2021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简称《职业标准》)。《职业标准》对工业互联网从业人员的专业活动内容进行规范细致描述,明确了各等级技术技能人员的工作领域、工作内容以及知识水平、专业能力要求。按照《职业标准》定义,本研究将工业互联网涉及岗位按照规划设计、技术研发、测试验证、工程实施、运营管理和运维服务进行岗位分类,形成六大岗位群,其对应岗位职责及相关岗位示例见表1所示。
2.工业互联网行业技能人员从业规模和学历结构
研究显示,2022年,工业互联网带动就业达到2908.71万人,新增105.02万人,其中,直接产业将带动新增就业36.01万人,渗透产业新增就业69.01万人。本研究聚焦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体系,选取了工业互联网岗位关键词,通过对某主流招聘平台的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检索,结果显示,该平台上2021年工业互联网岗位数量在4.4万个以上,从业人员需求量超过20万。从变化趋势看,2019年该机构工业互联网人才招聘需求同比增长30.4%,2020年同比增长64.4%,2021年同比增长93.4%,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从业需求。对平台上岗位的学历需求进一步分析,当前工业互联网人员学历需求以本科和高职为主,分别占52.9%和33.1%,两者总占比超八成。
3.未来工业互联网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情况
当前工业互联网面临人才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从数量上看,2022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缺口数量约168万人;按照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测算,到2025年,人才缺口数量将达到254万人左右。从结构上看,工业互联网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制造业企业面临一线技工、技能人才专业素质不高、能力不足等难题。
根据检索数据统计得出,在2021年工业互联网从业人员中,规划设计类岗位需求量最高(为43.22%),其次为工程实施类(为41.39%)。工业互联网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各类应用正在不断向纵深拓展,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因此,对于规划设计和工程实施人才需求巨大。
从具体岗位看,调研发现,企业目前对工业App开发工程师的需求最为紧缺,平台架构工程师、行业应用开发工程师、边缘计算实施工程师紧缺度也较高。
4.工业互联网行业技术技能岗位能力素质新要求
(1)岗位特点与产业链紧密相关。工业互联网不仅可应用于多种垂直行业,而且在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维护、反馈等各个环节中参与了行业流程中的多个部分。工业互联网所覆盖的一些国民经济重点行业,比如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产品设计与生产过程特别复杂,制造周期长,对供应链的配套有较高要求。一些高价值长周期的产品,不仅对协同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管理和优化等制造流程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越来越需要产品设备远程维护等后期服务。因此,企业对工业互联网人才的具体能力需求也会根据具体行业和应用场景而异,其产业的属性、产品特点以及面临的困难,各自提出了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2)岗位具有高度复合性。工业互联网从业人员要具备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能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迫切需要一批熟悉生产制造流程、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具备跨界协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从业人员需要兼具OT和IT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掌握面向垂直行业领域的应用能力。IT与OT的结合应用,会催生出大量跨专业、复合型从业人员的需求;而具体所涉及的IT和OT能力,更与企业所在行业及应用场景高度相关。而这两类技术领域在教育层面覆盖的专业面非常广,包括但不限于传统的机械、精密仪器、电子、自动化、计算机,也涉及新兴的软件、大数据、云计算等,对“学科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