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简介
资质荣誉
欣辰优势
企业文化
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继续教育
新职业
专项职业能力
其他业务
欣视角
欣动态
技能鉴定
职业教育
地方新闻
政策文件
技能人才
聚焦就业
全媒体视听
微信二维码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
地址:总院:北京大兴亦庄开发区景园北街2号中骐美东产业园A座207 厦门分院: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嘉禾路21号新景中心A栋2202 新疆分院: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光明路59号时代 广场A座三十一层31A-0799 电话:
发布时间:2022-08-05 阅读次数:
供给侧改革是职业教育提升社会吸引力、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主线,也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线。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推进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础的要素供给改革,把提升要素供给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质量。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要素供给能力创新。1.建立“双向互动、三方融通”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企业向学校派驻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学校向企业派送专业教师,“优质”学校与“低质”学校之间互派教师,打通教师素质提升和教学能力成长的通道,使新时代职业院校的教师既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又具有较好的技术技能。通过企业与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低质”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融通,实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整体素质提升,从而促进东部与西部职业院校、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院校间“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共同发展。2.构建“四化”一体的课程体系。首先,实现课程元素企业化,与企业共同研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企业最新技术、最新工艺、最新规范等产业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中,使课程充满企业元素。其次,实现课程组织方式职业化,使课程教学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场景中进行,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教学环境中学得真知。例如,技术技能类课程走进企业、工厂,思政类和文化类等偏文科的课程教学可以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馆、博物馆等。再次,实现课程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拓宽搜索、了解和学习知识的途径,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最后,实现课程标准国际化。课程标准的设置不仅要对接国内产业或企业最新发展趋势,更要对接发达国家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开放思维,培育学生诚实、守信、合作、责任和精益求精的价值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专业建设、调整过程中,建立以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企业和学校四方为成员单位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企业的作用,使所建专业更好地反映市场变化。专业建设委员会发挥着专业咨询与指导、专业跟踪监测、专业质量评价等作用,既能使新建专业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产业布局和企业发展趋势,又能及时调整淘汰落后专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避免学校在专业设置时的盲目性、随意性及专业设置的同质化现象,从而促进专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提高政府供给绩效,实现政府由缺位、越位、错位向补位、回位、正位转变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政府在推进政策落实、扩大办学自主权、经费投入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有效发挥政府的职能和作用,需要继续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1.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就是要提高政府供给绩效。首先,确保国家职业教育政策落实到位,就需要加大对地方政府的督导考核,把地方政府贯彻执行国家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和职业教育规划、政策、文件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和学校党委督导考核的负面清单,实行清单化管理。其次,创新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模式,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既向本级政府汇报工作,同时又要向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汇报工作;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任免,要征询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建议,确保让懂教育的人管理教育。最后,理顺职业院校的管理体制,改变目前职业教育多头管理的乱象,高职院校由省级教育部门统一管理,中等职业教育由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管理方式的创新,符合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首先,政府要进一步扩大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干部管理、职称评聘、人才引进、岗位设置、预算编制、项目采购等方面办学自主权,将办学育人的责任交给学校,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其次,政府的管理要适度、精准,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创新管理方式,如可通过建立校企合作领导机构、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方式,把该管的事管好,把学校(企业)需求的事管(服务)到位。最后,政府要切实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各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实际,编制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优化本级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职业教育经费在本级财政中的支出比例。3.深化校企合作领导机制改革。职业教育的实践表明,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建立国家、省、市、学校(企业)四级校企合作领导机构,明确各级领导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显得非常必要。政府层面的校企合作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制定编制、配备人员、预算拨付、法律法规制定、考核评价等工作,学校层面的校企合作领导机构统一在国家、省、市校企合作领导机构的领导下,主要负责与企业对接、联合培养人才、制定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实习实训等,通过校企合作领导机制的改革创新,推进校企合作高质量开展。三、增强学校治理供给效能,实现由学校管理向学校治理转变加强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具体来说,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1.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让企业、教师、学生充分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是“三全育人”还是“三教”改革,都离不开企业、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此,提升学校治理供给效能,就需要发挥好教代会、职代会、学术委员会、学生会的作用,为师生参与学校治理提供通道。更为重要的是,发挥好学校层面的校企合作机制,做好与政府、企业的对接,通过校企合作机制,让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内部治理。2.加强办学治校能力建设。推进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创新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和提升规章制度执行力的过程,根本的是要抓好三个关键点:其一,打通学校治理“最后一公里”。注重与师生联系紧密的“末端”管理,让每个党支部、团支部,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都能清晰接收上面的任务,都能熟悉要做的具体工作,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运行机制,从而提高治理效能。其二,抓住关键少数。学校治理效能的高低,关键是领导干部作用的发挥,重点是抓好领导干部的工作谋划与创新能力、工作的执行能力、工作的团结协作能力建设,明确校内各单位的责、权、利,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激发干部的干事创业氛围,通过打造高水平的干部队伍,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其三,抓好建章立制工作。用制度管人管事,定期对学校规章制度开展“废、改、立”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3.推进信息化建设。随着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要加大新的信息化技术在学校治理工作中的运用,搭建信息化教育和管理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学校决策、管理、服务的能力。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实习实训、参加各类大赛、参与科技创新等数据进行智能分类、筛选、整合与分析,提升学校治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