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邱爱慈院士的研究成果“强电磁脉冲检测及防护综合实验室”项目落地咸阳,这是咸阳首次落地院士级项目团队的开端,“作为咸阳市科技顾问、西咸‘一家人’的一分子,我坚信这片神奇的土地肯定能结出科技的盛世之花,我会全力推介咸阳!”邱爱慈院士毫不掩饰对咸阳的赞美。
目前,咸阳现有55个院士级科技顾问,而且有10个院士的科研项目落地咸阳,这在咸阳的历史上是不曾有的。
产才融合发展一直是咸阳人才工作最鲜明的特色。咸阳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才理念,借智高端谋发展,重点围绕电子显示、生物医药、绿色低碳能化、治污降碳、数字经济等16条重点产业链,通过挂职、顾问指导、科研合作等形式聘请院士专家担任产业科技顾问,开展合作、把脉问诊、献计献策,引导各类高端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
2021年,咸阳成功举办首届“人才兴咸”大会,采取1+23主分会场线上召开、云端签约的形式举办,一次性聘请34名院士担任科技顾问,与119所省内外高校和76家科研院所建立人才科技合作关系,签约科技人才项目329个。今年6月份,举办第二届“人才兴咸”大会,再聘请一批院士担任“咸阳科技顾问”,招引一批科技团队,引进一批科技项目,吸引更多科技成果来咸孵化、中试、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主导产业固本增效,特色产业持续增力,新兴产业迸发活力。
多元融合的创新机制也促使产业发展从一家家企业的“点”,连接成全产业之“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开发进程,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实现人才与企业的良性双向互动。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投资的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是西北地区首条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从建设到投产,1600多名专家人才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这一项目的带动下,美国康宁、台湾冠捷、德国林德等20多户上下游配套企业纷纷落户。目前,咸阳已实现了从石英砂到电视整机的新型显示器全产业链生产,整机产品搭乘中欧班列,前往波兰、德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8-10年将形成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创新链是提升整体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良好的创新条件能够降低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核心技术的对外依存度,突破产业升级瓶颈,促进产业链升级优化。
咸阳以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为目标,建立“301”科创特区,向科技成果转化方承诺企业开办“0”时延“0”干扰“0”负担,3年资助100万元。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咸阳分中心,在县市区设立7家转移中心工作站;深化校(所)地合作,与西安交大、西工大、有色院等高校院所开展校地会商,加快推动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在咸阳落地转化,已经落地115个项目。
建成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34个省级以上双创载体,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10个,国家级研发平台达到5家。创建西部创业湾、秦创原临空智造园、沣东飞地孵化器等特色示范“三器”平台。建设西部科技创新湾等6个科技成果转孵化平台,吸引近300个科技转化项目和3000余名高端人才落户。
“揭榜挂帅”“创新挑战赛”“项目路演”等举措,正在成为咸阳破解技术瓶颈,激活社会创新资源的重要抓手。市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奖励揭榜成功者。吸引了上海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35个人才团队参与揭榜、已有102项技术创新需求共征集解决方案174项,签订协议75项、累计金额4385万元。“中高精度小型化晶体振荡器用集成电路方案设计”“防潮性及耐高低温循环电子包封料研制”“在线天线输入阻抗斯密斯圆图显示软件开发”等方案的顺利揭榜,成功找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瓶颈的“最优解”。
人才科创“生态圈”,如同一块磁铁,将人才资源、产业资源与科技创新资源紧紧围合在一起,形成了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体系,已经成为推动地方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升级的新动力。目前,咸阳高新技术企业300家,增幅超过42%;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551家,翻了两番;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首超20%;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86个;首次在全市三甲医院设立医疗领域科研基金池,均创咸阳科技史上第一次。
资金链服务创新链,良好的资金环境能够支撑新技术的突破,并形成良好的资金循环。
咸阳针对科技金融短板制定政策,对在咸阳市设立种子、天使等科创基金的投资合伙企业按基金实际规模给予奖励,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来咸阳投资发展。市财政5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1亿元科技创新种子基金,撬动引导社会资本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发展。
举办“人才兴咸”大会,专门将金融+科技项目作为一大类,集中签约金融投资类项目20个、总投资54.93亿元,包括基金合作、科技融资和信贷投放等,为企业解决了发展资金不足、创新动力不强的问题,实现了金融+科技+产业的良性互动,互促双赢。
市政府与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签订金融框架合作协议;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科创种子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合作协议,加强与金融机构、风投机构的合作,有力促进了政府基金的市场撬动作用。
搭建合作桥梁,组织科技型企业开展秦创原(咸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签订项目10个,有效解决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融资难题。咸阳彩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咸阳分行签订的8.2亿元信贷投放项目,有力支持彩虹集团技术提升、扩大生产,提高效能。
开通咸阳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在线金融政策、信贷产品发布、融资对接服务等,实现金融机构产品与企业融资需求快速匹配,同时为金融机构提供授权查询服务,降低金融机构调查成本,真正成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直通车。全市已有近40家金融机构或者企业入驻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共计发布95款信贷产品,累计发布融资需求4371万元,已在线完成撮合8笔贷款、共投放信贷资金2891万元。
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各个环节,需要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优秀企业家、卓越工程师等各类人才,形成完整的人才链来推动科技成果从创新链向产业链的转化。
“产业创新联盟+高校+专家团队”的“人才共享”模式,闯出了柔性引才、灵活用才的新路,有效缓解了企业人才紧缺问题。近年来,产业联盟邀请专家来访700多人次,引进培养硕士以上人才千余名。特别是中药产业联盟柔性引进院士2人、博士后7人,培养博士44人、硕士109人,其中11人获省级以上奖项,起到“引进一人、带动一批”的倍增效应。产业联盟协同创新,一批瓶颈技术被攻克,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覆铜板产业联盟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材料国产化达到90%,某型号材料实现国产后,国外同品材料应声降价60%。
咸阳创新性的提出聘请或者选聘院士、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担任咸阳科技顾问、“科技大使”、科技经纪人等,打通校地、校企合作交流壁垒,建立互动交流的常态化机制,对接企业科技服务需求,促进双方进行精准匹配,形成从供给端到需求端,全过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成功吸引高层次人才2100余名。
“我特别留心学校教师同咸阳的合作,及时把学校的科技成果推介给咸阳企业,经常组织企业到学校对接洽谈,为双方达成转化意向牵线搭桥。”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包宇说。
像包宇这样的科技型人才只是咸阳人才的一个缩影。据最新统计,咸阳科技大使总数达到185名。2022年以来,“科技大使”开展产学研活动306人次,推荐前沿科技成果941项,落地智能巡检机器人、新材料暨高端医药中间体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8个。新增科技经纪人220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立项26项,金额780万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吸引人才的“强磁场”、汇集人才的“聚宝盆”。在政策上“礼遇”、待遇上“礼敬”,正是咸阳人才工作实现增人数与得人心的制胜法宝。
咸阳持续做强比较优势,积极营造最优人才发展生态。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出台咸阳市人才安居《实施办法》,以货币化补贴和实物配租形式每年推出1000套人才住房,向科技成果在咸阳落地的人才团队给予专项购房优惠。在咸阳高新区建成4万平方米人才公寓,目前已有64名高层次人才享受1元拎包入住人才公寓。
解决人才关键小事。制定咸阳市优化人才服务激发创新活力《若干措施》,推出覆盖人才在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旅游服务、创新创业等16条措施,以更实举措提升人才办事便捷度,不遗余力加大优质公共资源服务供给,让更多人才在咸安身、安心、安业。
“在咸阳创新促进中心的招引下,我们从注册到落地,以及生产线的建立,咸阳给予我们全程协助、一对一的服务,真的是扶上马送一程,这一点是我们根本没有想到的。”陕西焓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寿堂深有感触地说。
高标准规划的众创空间、大学生公寓、西安交大人居学院等陆续开建,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研究生、科技人员、企业高管等各类人才正在纷至沓来……。
推动“四链”融合,构建人才科创“生态圈”,咸阳有自己的执着和坚守,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务实的举措,推进了人才工作路径创新,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陕西省咸阳市委组织部供稿)